伴随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实名举报。近期实名举报有一个共性趋势——个别女性手持个人身份证,举报自己的丈夫、母亲、公婆等家庭成员或相关公职人员,存在婚内出轨、收受贿赂、家庭暴力、财产侵占或不作为等违法违纪或有违公序良俗的不当行为等。结合多起典型案例来看,通常短视频平台是该类别实名举报的标配传播渠道。
简要分析,手持身份证借助短视频平台的网络实名举报之所以大热,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借助所举报问题严重情节或恶劣性质叠加颜值因素,博得网民的关注度,争取快速成为舆论热议话题;第二,手持个人身份证暗含豁出去或斗争到底的心态,以此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群众基础,容易博得广大网民的同情,而快速形成对被举报人的舆论强压;第三,待实名举报行为在网络上形成热点话题以后,被举报人通常处于舆论的对立面,难以有效地进行回应,至此通常举报人至少在舆论层面胜出。
除少量案例举报问题属实外,大部分案例举报问题并非全部为客观情况,存在夸大问题或违背事实情况的可能性。即使后期舆论判断出部分情况不属实后,大多相关案例的舆论热度已经基本消退,媒体与网民通常也不会去追究实名举报人的责任。可以判断,相关举报人借助该易于博得舆论集中关注的特定形式,充分表达自身诉求,借助舆论之力施压被举报人,是部分举报人采取手持身份证实名举报形式的基本逻辑。
对于被举报人或其所在单位来说,问题被舆论集中关注后,通常会面临空前的舆论压力。基于上述分析,被举报人或相关单位可借助以下相关应对措施,缓和外部舆论压力,最大程度争取事件应对的主动权。
第一,由被举报人所在单位第一时间对实名举报问题进行及时回应。此类情况以涉及被举报人职位行为,或者与其所在单位相关的收受贿赂、在职人员家庭暴力或其他不当职务行为为主,纯粹个人家庭问题,不便由单位进行回应。在实名举报话题热度快速上升过程中,相关单位应以“高度关注,及时对举报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为基本回应口径。若为涉腐问题,则建议由相关单位党委或纪委回应,更有舆论说服力。
第二,实名举报问题属实的,若被举报人顾及个人声誉形象,建议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进行公开声明道歉;若问题明显不属实的,则可以考虑以报警或者向所在单位有关部门汇报说明等形式,回应因实名举报导致的外部舆论质疑。
第三,考虑实名举报者多为家庭成员,建议加强线下的问题协商与沟通协调,在第三方的见证下,最大程度争取在线下层面将争议问题化解,消除舆论隐患。
第四,对于涉及所在单位的实名举报,后续由被举报人所在单位公布问题调查结果时,要划清被举报人与单位的相关责任界限,避免单位因实名举报无故“躺枪”。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王洪波
来源:《网络舆情》18期
转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