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东峪村远眺。 朱全祥摄
图为东东峪村民宿一角。 朱全祥摄
2019年8月,刘昌法第四次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时,他已五十七岁,驻村七年。
五十岁之前,刘昌法在山东省淄博市委,多年从事理论工作。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他热情难抑,主动申请到贫困村挂职。在博山区上小峰村,他靠发展乡村农家乐,帮助这个村摆脱了贫困。接着,他又先后担任两个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彼时,再有三年就要退休的他,已经不习惯城市生活。索性,就把余下的工作时间全部留给农村吧。
于是,他来到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走马上任,任期两年。
一
东东峪村,位于泰沂山脉深处。
环村皆山,山中有泉,泉水潺潺,风景秀丽。但由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这里千百年来,难拔穷根。小村像一个黑黑瘦瘦的憨娃,仰躺在深山怀抱,酣睡。
刘昌法进村后,像过去一样,首先走访贫困户。走访时携带“四件宝”:便民卡、数百元现金、一支笔和几张白纸。
为什么这样呢?
前三者易于理解:每入户,首先递上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便民卡;遇到一时窘迫的村民,就送上一二百元救急;笔呢,为了记录。唯有白纸,让人费解。
有人说:“刘书记,带个笔记本,多方便啊。”
他说:“那样虽然方便,但老百姓不习惯。你当面掏出笔记本,郑重其事。他们本想说说心里话,也会咽回去。”
所以,他只是随身携带几张白纸。交谈时,随手记要点。回到宿舍,再认真回忆,誊写到笔记本上。
十多天时间,各家的情况和困难,都熟悉了。
全村近三百户、八百余人,耕地近千亩,林地五千余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谷子。树呢,以杏、山楂、柿子、花椒为主。小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最多时超过四百人。还有一些人家靠政策兜底,收入不稳定。
他边走边想:必须培育产业!
可是,培育什么产业呢?
与大家交谈,都摇头:咱这穷沟沟,什么资源也没有啊。
他想,这大山,不就是最好的资源吗?
二
俗话说,靠山吃山。可这“穷山”,如何吃呢?
刘昌法听闻,村里有一个中年人叫朱全祥,原在淄博市内经商,能力强,人脉广,最近回到村里,准备重新创业。
他主动找上*去。
朱全祥本想回村开发乡村旅游,建造精品民宿,自行经营。但开工后,难题接踵而来:自建房屋,建设用地有限,没法做大做强;租用民房,老百姓不理解,也不配合。一时进退两难。
巧了,刘昌法多年来潜心研究、实践的,正是乡村旅游。
过去,游客入住农家乐,睡农家炕、吃农家饭,图新鲜、图方便。现在,游客希望住得舒适、吃得放心。精品民宿,算是农家乐的升级版。朱全祥的方向对了,只是经营方式上需要“与时俱进”。
刘昌法开导说:有句话说得好,“独行快,众行远”。以你的能力和见识,相信你自己单干,一定能干好。但如果以你为龙头,成立一个共同经营、按股分红的合作社,既可造福乡亲、共同富裕,又顺应了时代潮流、放大了人生价值,岂不更好?
但股份合作,需要投资,村民们愿意参与吗?
刘昌法说:“这个工作由我来做,你只管做好技术和管理支持。”
于是,总体思路确定:朱全祥投资建造一个作为总部的接待中心,负责对外联络,承接部分游客;再在村里发展一批农户,把他们的闲置房屋改造为精品民宿,并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合作农户的条件:有闲房,有适量启动资金,有利落能干的女主人。
思路确定了,执行起来却是另一回事。
村民们想不通:咱们这偏僻落后的穷山村,能吸引城里人常住常吃常玩?不可能,不可能!
刘昌法话不多讲,租下一辆大巴车,邀请大家到自己第一个扶贫村——上小峰村,以及其他旅游示范村参观。
一路上,看着人家的富裕,想着自家的贫穷,村民们动心了。
刘昌法告诉大家,主体投资由朱全祥负责,各家改造另有补助,更有上级支持咱们。客源呢,也可以保障。听到这些,大家纷纷报名,定下十五户。
可是,好事多磨。开工之前,由于房屋改造需要大笔投资,不少人又犹豫、撤出了。
最后,只剩五户。
三
2020年6月,接待中心建设和民宅改造陆续完工。
为了保证民宿品质,合作社参照城市宾馆标准,配置民宿用品设施。刘昌法争取了一笔扶持资金,用于补贴。
与此同时,刘昌法请来专家,对农家大嫂进行全面培训。从仪容仪表到文明用语,从清洁清扫到铺床叠被,规范每一个细节。
村民朱永翠,五十五岁,初中文化,丈夫务农,两个孩子外出打工,家有六间闲房。之前生活贫困,她心情郁闷,不爱收拾,院子堆满废旧物品,桌面厚厚一层灰尘。乍一看,她不适合入社,但没有别人报名啊。而且,这个女人,有一颗不甘的心。
整个培训期间,刘昌法全程陪同,看着培训师手把手教学,一遍又一遍,一场又一场。培训师休息的间隙,刘昌法亲自上阵演练,一会儿扮演房东,一会儿模拟房客,满头大汗,不厌其烦。
培训火热之际,经营筹备也紧锣密鼓。一个问题浮出水面:精品民宿,对外推广,取什么名字呢?
叫观山小院吧,有山的地方太多了,似乎体现不出这里水的温柔;称听泉人家吧,有水的农村也数不胜数,好像又忽略了此地山的坚强。
刘昌法日思夜想,熬红了眼。一个生动的名字,就是最直接的形象代言啊!
叮咚!叮咚!窗外的泉水,正一滴一滴落在石头上。
那撞击的声音,令人似有所悟!
叮咚小院!一个韵味十足又朗朗上口的名字,应运而生。
马上注册。
接待中心通过网络和各种渠道,统一用“淄博叮咚小院民宿”的名义,开始向外界宣传,吸引客人。至于“旗下”各个民宿,则由主人灵活取名。
从2020年7月开始,“山水居舍”“泉溪人家”“秀水雅居”,陆续开张。
还是说说朱永翠的“枫山小筑”吧。
她家的六间闲房,投资十五万元装修,其中合作社补助三万多元。按照宾馆模样,划分标间、大床房和亲子间。
半年“修炼”,身心俱变。现在的朱永翠,浑身利利索索、清清爽爽,举手投足,完全是职业女性模样。她的小院,一天三洒扫。家具更是时时擦拭,光亮如镜。
按照统一安排,“枫山小筑”,“十一”开业。前一天,朱永翠像办喜事一样,一直忙碌到半夜。
第二天凌晨5点,刘昌法就来了。合作社已经联系好,第一位客人,9点入住。
刘昌法细细查看,处处光光亮亮、一尘不染。又用手掌分分寸寸地抚摸,猛然发现白色开关上有一块硬斑,原来是装修时的白漆,不易发现,水擦不去。
他皱皱眉,看着朱永翠。不是批评,胜似批评。
朱永翠,脸红了,低下头。
刘昌法掏出水果刀,轻轻地刮。再用掌心,细细打磨。好一会儿,他才深深地舒一口气,笑了……
五家分店,全部开业,统一上网,分别挂牌。接待中心率领着这五家民宿,在山坡上欢迎四方宾朋。
“叮咚小院”,声名渐起……
四
远近游客,慕名而来。小村沉寂多年的美景,也在游客面前渐次展开。
惊蛰刚过,山上消融的冰凌伴着纤弱的溪水,开始弹拨起春的琴弦。仿佛一夜间,迎春花、连翘花们悄悄登场了,处处鹅黄,满眼明媚。
明黄的“火焰”引燃了百花盛开。于是,春天的鲜艳便排山倒海而来:粉白的杏花、火红的桃花、粉红的海棠花、菊黄的鼠麹草花……
最多的,当然是杏花,累计数百亩。杏仁,曾是小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刘昌法喜欢在这个季节站在村头,眺望满山粉白。走上山去,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儿,像一张张笑脸在风中摇曳。花儿凋谢,落在山坡上,聚在石缝中,栖在低凹处,仿佛厚厚的积雪。
4月下旬,杏花落尽,枝头青果累累。6月杏熟,妇女和孩子们挥舞长竿扑打。杏子们“噼里啪啦”落下,像橙色乒乓球,在地上蹦蹦跳跳。用手一捏,杏核蹦出来,跳到小篮里,再在雪亮的阳光下晒干。而后的日子里,全家人围坐一起,用小铁锤,砸杏核,取杏仁。三斤杏核出一斤杏仁。最多的一户,一个季节砸出一千公斤。
整个夏天,山坡上、果树下、角角落落,到处是黄花菜、野蒜、青青菜、仁青菜等等。最独特的是河菜,又名泉水菜,只生长在无污染的泉水边。青青叶,嫩嫩茎,拌上野蒜和野韭菜,味道鲜极,是多少游客的心头好。
一夜秋风起,涂黄又涂红。大自然挥舞着最奢侈的油彩,染尽群山层林,绘出一幅幅瑰丽的油画。
这时候,满山瓜果,渐次成熟。南瓜大大咧咧横在地里,不小心,绊你一个趔趄。刘昌法穿行在村路上,和路过的村民打着招呼,人人脸上都带着丰收的喜悦。一朵朵秋海棠粉红色,宛若娃娃脸。柿子红彤彤、黄澄澄,如灯笼,照耀着素朴的小村和朴素的人们。
其实,小村更美是泉水。
泉水从村东大山深处汩汩而出,一路汇流成溪,穿过小村,向西流去。
小村沿溪而建。溪边遍布泉眼,喷珠溅玉。泉水熬出的大米或小米粥,香甜绵稠。更宜泡茶,格外清香。
如此泉村,中国北方,实在少见。许多游客选择节假日或休息时间,来这里小住。饮山泉水,食山野菜,临别时还可灌几桶山泉水,满载而归。
杏树下、岩石上,一杯土酒,两盘野蔬,听着山风,看着山色,慢斟细品,快哉快哉。
五
“叮咚小院”,生意兴隆。很快,又有五户村民参与进来。
2020年12月,朱全祥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截至2021年底,“叮咚小院”营业收入超过一百五十万元。朱永翠的“枫山小筑”,开业以来,赢利超过五万元。
民宿生意兴旺,引来“众鸟返巢”。二十五岁的大学毕业生杜玉焱主动回村,做起了民宿管理;而在城里做生意的魏铭慧,也到合作社当起了运营经理。
刘昌法和朱全祥商量,争取把合作社扩大到二十户左右,使全村具备同时接待三百人的能力。
在实践中,刘昌法进一步认识到,壮大集体经济,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只是,新时代的农村集体经济要探索新模式,必须大家参与,共同监督。
方向明确,努力便更有准星。
他们利用现有集体收入,加上国家支持,在继续开发精品旅舍的同时,进行多元化开拓。河边一片房屋经过提升改造,建成酒吧、酒坊和咖啡屋一条街。
“我喜欢在家酿酒,游客品尝后纷纷购买,把去年的库存全买光了,还在微信上下订单。”村民魏宝存兴奋地说。
杜元富夫妻俩多年患病,几乎失去劳动能力。刘昌法在为他们争取到政府保障的同时,又利用相关政策的专项资金,免费帮他们建起一个茶馆。
这些设施,全部由村集体投资,两年之内,不收租金,店主只负责水电费。
刘昌法和朱全祥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那就是对周边区域进行综合开发,打造一个集康养、旅游、文化、天然泉水、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区,带动更多村庄,走向振兴……
2021年2月,刘昌法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6月,他又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而刘昌法每天仍旧忙碌。山上坡下、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留下他的脚印。
村民说:“刘书记,你为俺村跑了多少路、操了多少心啊。”
刘昌法笑道:“我生来就是跑腿的命,一天不跑,浑身烦躁。退休以后,再休息吧。”
2021年7月,刘昌法的两年驻村任期本应结束。先后挂职四任第一书记的他,已经下乡九年,真的该回城了。
可他,实在离不开这片热土了。
他毅然放弃了回城工作的机会,再一次向组织郑重申请:继续留任!
于是,他第五次出任驻村第一书记。
他下定决心:即使退休,也不回城。
就这样,驻村,做荣誉村民,永远!
版式设计:赵偲汝
作者:李春雷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