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为什么不回复司马南(司马南碰瓷莫言为何如此遭人厌)

管理员 2024-09-21 22:16:31 0
司马南“碰瓷”莫言为何如此遭人厌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司马南“碰瓷”莫言为何如此遭人厌来源:曼艺空间作者:吴小曼司马南“碰瓷”莫言为何如此遭人厌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最近,朋友圈都在转发司马南“碰瓷”莫言,随后有很多力挺莫言的文章,不经意又把话题拉回到2012年“莫言有没有资格获诺言”的争论中。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司马南讲的是文学之外“写什么”,所以让人反感,他是在用自己的“写作方式”、指导思想要求莫言,这就是在干涉他人创作自由,至于莫言的作品怎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诺奖获奖作品并非没有争议,这是文学上的问题和对奖项公允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01

司马南作为网红作家、网络写手,他可以写宣传文章,也可以根据“毛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思想,认为文艺就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来作为自己的创作思想,但他不能要求莫言。他说他 “不同意莫言所说的‘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我们这个社会总有真善美,为什么不能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那些英勇献身的英烈,歌颂祖国,歌颂母亲,歌颂爱情,歌颂美好的新生活,有何不可?”

这个社会有真善美、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作为报告文学或者纪实作品、央视新闻报道都可以写,但对于文学创作,作家要揭示的是人性的复杂、幽暗,呈现生活的荒诞与无限可能性。文学作为艺术审美,也要讲究格调的高雅,而不是脸谱化的“样板戏”和政治八股文。司马南截取莫言就文学作品永远不唱赞歌的发言,在视频中引起“网络狂欢”,无非是吸引流量。

司马南“碰瓷”莫言为何如此遭人厌

司马南批评莫言为何引起这么多文学创作者的不安,我看王蒙也写了一篇声援莫言的文章:能否让一些人清醒。这是让很多经历过“创作不自由”年代的作家勾起痛苦的回忆,在那个特殊年代,“文学为政治服务”有它的社会功能性,但随着经济、思想的开放,艺术创作也变得自由,作家基于个人良心会选择适合的素材。但在我们的语境下,很多人还是会用过去的文艺思想来评价当代文艺作品,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02

是否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呢?显然也不对,那些力挺莫言的理由是:2012年,莫言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几代中国作家的梦想,当时便骂声遍网,著名学者许纪霖、高尔泰、陈丹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者)等都发表了负面评论。只从这些评论看,他们对莫言作品理解极其肤浅,对当代世界文学发展的认识也不够深入。

司马南“碰瓷”莫言为何如此遭人厌

莫言获诺奖不是不可批评,学者许纪霖、高尔泰是从文学的专业性和审美来批评莫言与司马南用“文艺思想”指导莫言创作不同。在中文写作中,莫言并非是第一人获诺奖,第一位获诺奖的作家是高行J,但他后来的名字不让提。几年后诺奖评委会把诺奖颁给中国一位体制内的作家,它的确引起了作家内部的争论。有人说诺奖没有政治倾向,那力挺莫言的就不能说高获奖是因政治目的。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发表了《讲故事的人》,描述了自己的这段挨骂经历:

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拨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千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莫言写过很好的作品《红高粱》《生死疲劳》《蛙》,也写过比较流俗的作品《红树林》。他的语言恣意豪放,不太节制,其作品获奖与翻译不无关系,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每位作家获奖有综合性因素,历年被诺奖遗漏的好作家有很多,因此我们不能说没得诺奖就不是一流作家。

司马南认为,他和莫言有不同的文学价值观。其实不是一样的文学观,司马南只能说是政治观,用政治指导文学。他肯定想不到莫言曾也抄写过“延安文艺讲话”,这是自由作家当年批评莫言的原因,还有他在法兰克福书展对“异议作家”的回避。

03

莫言从小在山东农村长大,他经历过阶级斗争,深知低层生活的艰辛和政治的残酷、人性的黑暗,他的创作一直在历史和现实的缝隙中寻找出路。他是军旅作家,对生活有妥协,但在创作上,他一直在坚守良心,不能让文学作品变成歌颂的工具,而这一点,恰恰成为更进步的体制派文人批评他的理由。

瑞典皇家文学院把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就是表彰他在“小说现实与历史重构”中取得的成就。

司马南“碰瓷”莫言为何如此遭人厌

瑞典文学院认为,“通过融合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莫言创造了一个复杂性堪比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世界,同时从中国古代文学和口述传统中找到一个起点。”

记得莫言获奖,我当年在《华夏时报》写了一篇《莫言时刻》,采访了几位作家,他们很纳闷:“一个被作协喂养得白白胖胖的作家,他怎么就获奖了呢?这是中国文学的遗憾。”

第一时间,几个诗人朋友发来了短信。疑惑、不解?诡异的是,网络上也由莫言获奖前的力挺转向了诋毁。

“延安讲话签名”、“作协副主席”这些对其身份和独立精神的质疑把莫言推到了风口浪尖,“诺贝尔遗嘱对作家独立与理想主义精神的褒奖”怎么就发生变化了呢?

这几年,来自自由作家对莫言的质疑少了,倒是进步主义、“爱国网红” 对莫言的鞭挞多了起来,他们可能不满莫言为何不把“延安文艺精神”作为其创作指导思想。从作协成立要求文学服务政治的宗旨来看,他们的确有所违背,但从文学性来看,他们的选择是个人自由,这就是司马南“碰瓷”的尴尬!

司马南“碰瓷”莫言为何如此遭人厌END撰文 |吴小曼编辑 | 汉 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