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真名字(称谓名片乡音琐碎感激讲述我知道的东城居民司马南)

管理员 2024-09-21 21:47:19 0

于力,我曾尊称老师。司马南,会一直称其为“老师傅”。

早在1988——89期间就见过司马南,那时候,还叫他于力老师。之所以说见过而不能说认识,主要是认识一个人需要过程,无论是当初的于力老师,还是现在的东城居民司马南老师傅,只要说到“认识”,过程就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不谈什么美国房子之类的问题,只说对于力和司马南的认识过程。老师、老师傅,都不是随意叫的。

88年我大三,下半年被分配到国内最大的通讯社实习。注意,那时候的实习就是实习,没有其他含义。如果一定说有,就是给傻乎乎的大学生们增加一点点社会阅历。我的阅历里,仅仅是认识了一些人,虽然人家不一定认识我。比如唐师曾老师,时间老师(央视)等,还包括于力老师。于力老师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司马南老师傅。

记忆中,于力老师是当时唯一一个给我这个跟在别人后边屁颠屁颠作跟班的实习生名片的人。于力老师的名片不是印刷的,而是手写的——中国商业报 于力。七个字,挺漂亮的。我注意到这位于力老师当时的口袋里有一叠子这样的硬纸片,而其他新闻人都没有。真的,就连赵忠祥这样的“腕”都没有。开始以为是于力老师出于某种目的自制了名片,后来才觉得他的名片很“潮”——因为实习的关系,又认识了一些诸如摇滚巨星张楚之类的文艺界名人,他们的名片也是手写的。总之,于力老师当时给我三个印象:

1是很潮,特别能侃,擅长交际。2是随和,像我这样的实习生都能给张“片子”,还是手写的。随和的就像是邻居王奶奶一样。3是有东北味,口音听着都亲切。

亲切不仅仅是东北味,更因为他来不来就慷慨激昂,针砭点什么,甭管是多么位高权重,他都指名道姓那叫一个酣畅漓漓,用“胆大包天”也难形容其万一。那是88年,赖死赖活,我也算是个热血青年,所以,崇拜来不来就要到“中流击水”的于力老师。

89年,乱乱糟糟,损失之一就是把于力老师的名片弄丢了。但是,于力老师的消息还是有,至少两个:

一个是于力老师离开了《中国商业报》,好像是因为点什么事情,至于具体是什么,我想,我应该是记不清楚了。反正都是传言,一个局外人,记不清就记不清吧,无大所谓的。

另一个是《中国商业报》改名了,改为《中国商报》,改名应该是那年7月以后的事情吧,按常理来说,应该是胆大包天的于力老师离开之后的事情。

再后来,就是毕业、工作。再考试,再读书……结束了实习,远离新闻行业,对于力老师就没再关心过,偶尔想起,心里测测然,不知道当初的偶像将何以为生。

直到著名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播出,在里面居然就看到了于力老师。当时的确很兴奋,不仅高声向身边人介绍,也暗暗在心里为他高兴——他还有活儿干,没去混日子,没有随波逐流……

这一次,也是我把“反伪气功勇士司马南”与于力老师对上号的日子。于力老师的声音没变,口音里却没有了东北味了,不过还是觉得亲切。

直到1995年,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台科学晚会,司马南与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邓楠女士联袂表演揭穿“特异功能”节目时,才深深地感觉到于力老师的口音的确是变了,司马南的口音里已经没有一点点东北味了。

从89年到95年,短短的6年,乡音尽改鬓毛未衰,昭示着一个人的成熟。这个世界上是否有过挥斥方遒、天天惦记着到“中流击水”的于力老师,是个说不准的事儿。但是,一定有一个演技精湛的司马南师傅,则是不争的事实。凭借此等演技,司马南师傅定能笑傲江湖。果然,没有走眼,司马南成为了名震遐迩的互联网江湖老师傅。

称谓、名片、乡音、琐碎、感激—讲述我知道的“东城居民司马南”

1995年,司马南与邓楠联袂表演

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司马南师傅的名气越来越大,或许是口音变了的原因,我就再也没有关注他。这一番关注他,竟是去年的事情。

一日,一个北京同学,忽然恶毒挤兑东北人,尤其是黑龙江人。问他何故,这厮也不答话,直发来一个网页,一个视频。网页,是百度百科司马南的简介。视频,是司马南在头条的视频。

看了网页和视频我才知道,原来已经成为老师傅的司马南,原籍是黑龙江人,现在的网络自我介绍是:中国公民,北京东城区居民司马南……

于是对同学说:视频里的人我见过,但是这个人应该介绍自己是“中国公民于力”,如果他敢自称是“中国公民司马南”,一定是违法的。明知违法却在作,而且大模大样、几次三番地作,应该是他已经以司马南的名字落户东城区并办理身份证了。若此,你就不应该再挤兑东北人、黑龙江人。因为谁都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同学嘴笨,吭哧了半天才又讥讽说:司马南代表了公务员队伍素质,连最基本的法都不守了,你们这帮……

见他气急败坏,忙送一枚甜枣——

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始于1993年,司马南是1989年脱离体制的,不可能是公务员了。就算司马南1989年没有“因故”离职,在媒体、科研单位、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工作的,除非是“部管、市管”行政干部,普通的业务干部肯定不会是公务员编制。说自己是公务员退休,也是北京市东城区居民司马南的华丽外衣,俗称:吹牛……

同学愤愤地说:吹牛也是东北人吹牛。

没有反驳,其实我想说的是:一朝入江湖,便是江湖人。今日的司马南已是江湖大佬,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到江湖,不就是比手艺和收益吗?你却纠缠江湖客的出身和原籍,累不累呀?傻不傻呀?透着书呆子的缺心眼!

与书呆子的同学比,东城区居民司马南老师傅是聪明人。他不仅是聪明人,还是一个让我感激的聪明人。感激司马南老师傅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开列如下:

1、司马南老师傅为少年的我扬眉吐气、撑腰助力。高中时,班上同学大多是哈工大、哈医大、哈船院的家属,那可都是本科院校。剩下的我们几个,本来就觉得低人一等,偏偏我家还住在黑龙江商学院附近,那是一个专科学校,这就未免太丢人了。这样的丢人一直延续到1986年高中毕业。三年啊,丢人的煎熬持续了三年,蹂躏了我少年完结和青年的开端。

直到看了司马南大师傅的百度百科简介,才恍然大明白——原来1977年司马南老师傅就考进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是本科!

这就意味着司马南老师傅早在1977年就把哈尔滨商学院的前身黑龙江商学院“铄金、提拔”成了本科,只是我们这些凡人熬到90年代中期才知道而已。姜还是老的辣哦!为什么不早一点遇到司马南老师傅这样的好老乡?可怜少年虚荣的我,可怜我那孤独的虚荣心和白白蹉跎掉的三年时光……

称谓、名片、乡音、琐碎、感激—讲述我知道的“东城居民司马南”

1992年黑龙江商学院才转为哈尔滨商业大学,正式成为本科院校

2、以前不太接触网络,在网络时代里,又一次成为实习生。这一次司马南老师傅虽然没有给我一张手写的名片,但是却给了我许多生动的案例和战例。

如何平地起波澜打懵联想、如何剑走偏锋干趴莫言、如何自导自演“女大学生”电话,顺理成章地把辩论改成对喷、如何把网络热度化成电视剧前期炒作且不露声色……一个老江湖,随便拿捏一个身段,够不够我这个实习生学到老、学到死的? 怎是一个谢字了得的呀?

3、江湖手段出神入化。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往事,“中国公民,北京东城区居民……”的现实,表面上看着就是 吹牛、违法。其实不然,这里面大有深意。这些手法和说法,既是化妆,又是免责,透着匠心和机智。试想,如果有一天谁想追责司马南老师傅,追责的家伙一定无法找到一个符合以下条件的人——

谁能找到一个1977年考入哈尔滨商学院的人?谁能找到一个在1989年以前供职过《中国商报》的人?如果这个人再是公务员退休,名字叫司马南,又是北京东城区合法居民……上帝也好,土地老爷也罢,都不会找出这样一个人。找不到司马南,却能找到他万千的支持者,你说神奇不神奇?

玄妙或者绝妙的地方,应该就是四个字:似是而非。从身份到说辞,似是而非是司马南老师傅的精髓所在。

直接而又隐晦的是作用,也是四个字:为我所用。不管的捧、夸、驳、骂,只要你能来,司马南老师傅都能办了你,司马南老师傅是绝对不会浪费材料的。材料,包括食材。

多说一句:可以打个赌,现在大家觉得是把柄的“美国住房”,也一定会翻转。如果不能在适当的时机翻转,还是局吗?如果不是个局,司马南还是老师傅吗?

所以,本文最后我要由衷地说:墙都不扶,只服司马南老师傅。

称谓、名片、乡音、琐碎、感激—讲述我知道的“东城居民司马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