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为什么称为司马夹头(胡锡进评司马南)

管理员 2024-09-21 22:19:16 0

文章来自: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司马南和柳传志那事儿刚出来没多久,胡锡进就评了,这是他第一次评,洋洋洒洒写的很长。

前几天就有人在后台留言让我评,我看了五花八门的留言就知道这是一个坑,给我挖的坑。

我曾经聊过一个人,《雍正王朝》里的张廷玉。

张廷玉有个好习惯,在不同的袖子里藏不同的奏折,看眼色,等确定了康熙什么意思,再拿什么奏折。

伺候网友跟伺候康熙一个路数,你得等网友们的意见统一了。

如果网友们的意见不统一,那就像胡锡进文章下的留言,骂声一片,两头都不讨好,都说他打太极。

我一看更不敢回答了,太极拳法都过不了的关,泥石流上阵恐怕被打成蜂窝煤。

因为我在自己的后台这两天也看到了部分读者的分歧,分歧很大。

有些读者很喜欢司马南,在后台留言说,这是司马家的英雄,继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最有智慧的人。

这个稍微纠正下。司马南可能还真不是司马家最有智慧的人。道理很简单,他爹姓于,他儿子也姓于。

也有些读者很不喜欢司马南,在后台扒拉他的陈年往事,比如司马夹头的梗。

就是说2012年的春节,他一如既往的骂完美国之后,在美国的机场被机舱的门给夹了,送往医院。

当时很多网友笑他,你每天骂美国,一到春节就回美国看老婆孩子......

这里也纠正下,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看过前几天文章的读者应该还记得,我上来就用郎咸平打比方,就是这个缘故。

我那天说的很清楚,把郎咸平的丑事兜了个遍,但最后还是郑重的推荐了他在十五年前的言论。那时候网友很爱他,叫他郎监管。

他在十五年前关于国企到私企的变化这一块,阐述的还是很深刻的,毕竟人家当时在全球经济学家里排在前一百。

换句话说,人是很难用私事来判断的。你喜欢谁,讨厌谁,和人家说什么,之间并无关联。

当然,能这么独立思考的网友万中无一,大部分人还是在用个人好恶来取代思考。

铺垫做完了,我们来看下胡锡进第一次的言论,和司马南有些什么不同点。

其实就两点不同。重点不同,结论不同。

一、重点不同:

胡锡进说,我们大部分私企都是集体企业变过来的,如果你追溯历史。当时就没有立法,因为在那个年代,本来就是两眼一抹黑。

那如果你要把后来做成了的那些幸存的企业都按照今天的规则去追究历史立法前的问题,你想过后果么?

他的话说到这里就结束了,点到为止。

我们给他戳破,他其实就是想说,会不会引起市场的疑虑,甚至资本的撤退。

二、结论不同:

所以胡锡进的意思是,关键在于以后怎么做,以后要团结一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负起责任来。

是有点太极的味道,不过他已经很聪明了。

毕竟在他评之前,已经能够看到一枚硬币,正面挨骂,背面也挨骂。这时候他能够创造性的把硬币立在桌面上,功力可见一斑。

但是,这一届网友真的不好伺候,本以为能博得满堂彩的创意,结果还是被骂了。

于是老胡很快就调整了策略,他第二次的评价也很长,我们就不引用了。

简单来讲,相比较于第一次,他get到网民的点了。

说到底,网民心里有气,这会儿不想听你老胡嘚啵嘚。前两天滴滴从美国退市,恒大违约美元债,网民们一片叫好,你从中就能窥测出情绪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讲,老胡确实是高手,虽然第一次说错了话,一夜间失去几十万粉丝, 但是马上就能找补回来,又增加了几十万粉丝。

所以我说老胡,牛就牛在快速迭代,出错不要紧,关键在于快,难怪人家是超级大V。

那么回到读者的提问,咱们的读者主体,是思考型,说穿了,对于常读用户群体,我惹毛你,你也不会走,我讨好你,你也不会来。

那我也就没必要操心你高兴不高兴,索性聊点和我们自己过日子有关的。

很多读者以为我看过很多遍的电视剧,我都只看过一遍,但是今天聊的这三部我确实看过很多遍。

这就是英达搞出来的家庭情景喜剧系列,《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西安虎家》。

这三部选取的时代背景都是90年代,也就是如今很多网友向往的,房子靠分配,人与人差距不大的年代。

《我爱我家》,发生在北京,一个副厅级干部,老傅的家庭。

《东北一家人》,发生在长春,车间主任牛永贵老少三代都在一个大型的国企里工作。

《西安虎家》,发生在西安。从一级厨师虎大爷到社会混子虎四爷四兄弟,四个家庭。

这三部剧都是英达的作品,应该说英达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切入社会最深刻的地方就体现在其实他什么也没有表达。

他没有自己的观点,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只是如实的告诉大家,那个转型的年代,那个迷茫的时期不同的人们的表现。

当然我们要注意,英达是北方人,北京人,所以他选的所有的切入点都在北方,而且都在城市。

正北方他选了北京,东北方他选了长春,西北方他选了西安。

当时的北方,当时的城市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家都在体制内。所以实际上他选的切入点就是体制内。

老傅,干部,牛永贵一家子都在一个厂,虎大爷是职工,虎三爷是作协的。部里局里,大型国企,市井,城市里的百态全都照顾到了。而且各家都给你安排一两个社会闲杂人等。

他们的特点就是意识到了社会在变化,但是不太跟得上趟。

什么叫跟得上趟?老傅的二儿子,贾志新,去海南了,南方当时热火朝天的创业,这就是跟上趟。

你去看描述同时期的南方的剧作,《外来妹》,反映珠三角,《鸡毛飞上天》,反映长三角。

一个是引入外部资本,建厂,另一个是从乡镇企业开始,做国际贸易。

我们把目光回到90年代,今天很多人羡慕的所谓住房分配,单位管退休,在当时是落到每个人头上了么?或者说,老傅家,老牛家,老虎家,是普遍现象么?

其实不是的,英达选取的是北京,长春,西安,三个城市的三个体制内的家庭,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

我爱我家里面有好几次农民出场,演的都很搞笑,就像超生游击队里的扮相。

换句话说,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城市对农村的印象,这种印象是略带不友好的。

你没有拿人家当自己人,没有觉得大家是一起的,没有。

否则他们也应该有住房分配,也应该有工资,也应该有退休金,也应该有医保。但是没有,这三部剧中,他们都是进城务工的形象。

然后,该哪儿哪儿去。

所以实际上我已经解释了部分读者的留言,你们认为如果没有私企,如果回到几十年前,就会很幸福。

其实你能够体会的幸福大概也就相当于老傅家,老牛家,老虎家的生活水平,而且你注意,你必须投胎好,我恐怕这三家已经超过了当时90%的人家。

那为什么今天你不快乐呢?从绝对意义上讲,你肯定比那时候绝大多数人都生活的物质更充沛。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比较的对象变了。

从2000年开始我就已经能感受到这种攀比,或者讲对比。那时候校门口的保安月收入不到400,但是高级软件工程师月入2万。开发一个网站,卖100万也是有的。

这种心态上的浮躁到2008年,似乎是个里程碑。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写过我在2008年时的思考,那时候我认为资产性收入将会持续跑赢劳动性收入,换句话说,我们要从以人赚钱变成以钱赚钱了。

那时候我硕士毕业没多久,在金融领域也是小白,吃完饭和太太散步,讲自己的判断,她觉得我像个傻子。

你现在回头去看,那就是转折点。

下一个全社会的情绪上的浮躁高潮是2016年。资产价格最后一次全面上涨,那时候真的是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所谓的选择大于努力。

今天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使得信息到达每个角落了,无论你身处什么地方,什么企业,你都能看到少数大厂的人,年薪几百万,天天在刷屏。

所以你就会很焦虑。尤其是你发现复制不了前人的路的时候,会更焦虑。

就像人家开店的时候,一铺是养三代的,你开店的时候,一铺是毁半生的。人家投资是赚钱的,你投资的时候是亏钱的。

这种踏错节奏的感觉就特别难受。

但是我把话说穿了,这是必然的。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发财,人们真正想要的是相对富裕。那一个班里不可能人人都第一呀。

没有人意识到变化时,第一个人焦虑,那叫做把握时代的节奏,所有人都意识到变化时,集体焦虑如同高斯白噪声,纯粹浪费情绪。

所以要缓解这种无意义的损耗,而这一切,当下已经在做了。

立竿见影的就是不许炫富,有句话叫做中国的富人正在悄悄地从互联网上消失。

有个咱们曾经批评过的专门住总统套房的炫富博主,都转型专门吃路边摊了,满满的求生欲。

眼不见心不烦,看不见别人家的年终奖,就没有那么多不开心。

另一个是治本的办法,就是用时间去慢慢化解。

很多当时昂贵的东西,价格按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你收入的不断增高,再回头,就没那么夸张了。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我个人的建议,今天通篇咱们都在陈述事实,只有最后这句是我个人的观点。

那就是转移目光。

你把目光成天聚焦在社会最浮躁的一面,难免自己不平衡,看看红楼梦,西游记,你会发现,看着人类好像成天上蹿下跳的,其实精华的,真正能够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感的,始终就那么点东西。

真正的快乐,是免费的,摆在你面前,你不取,却焦虑浮躁了一辈子,这又有什么意思呢?文章来自: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