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是什么人知乎(术业有专攻)

管理员 2024-09-22 18:27:51 0

司马南是我的东北老乡,他在东北读的大学,专业是经济学,为什么要提他的专业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司马南是个极聪明的人,中学的时候下乡务过农,1977年国家已经恢复高考,22岁的司马南凭借真才实学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为公务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又从事了大学教师、报刊编辑、评论员、投资人、电视台主持人、自媒体人等职业,哦对了,他前些年还当选了北京市的人大代表。

术业有专攻,不要乱跟风:说说司马南评莫言“文学观”这件事

客观讲,他这个人大代表当的算是很称职的,比某些电影演员、小品演员出身的代表要出色的多,的确做到了为民发声。但是,司马南在评价莫言“文学观”这件事上的表现是有失公允的。

我是七零后,在司马南考上大学的第二年出生,90年代初司马南“反伪科学”的时候我就成为了他老人家的粉丝,当时还有其他两个偶像,一个是林青霞,一个是杨澜。当然,从分量上做个比较,司马南先生当然是我的头号偶像,因为他一度成为了我的精神坐标。直到现在,我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方向都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术业有专攻,不要乱跟风:说说司马南评莫言“文学观”这件事

我曾经的偶像其实就剩下个司马南

司马南的自媒体开张之后,我几乎期期不落,我同意其绝大多数节目中的观点,少数不能苟同的也是“持保留态度”的态度,唯独在他“评莫言”这件事上,我是既不同意,又有话要说。

为啥?

因为这个事的影响很坏,坏就坏在,很多对文学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读书的人也开始鹦鹉学舌,跟着瞎起哄。在几乎所有和此事相关的视频节目留言区中,都能看到近乎一边倒的批评,甚至还有谩骂!

总结起来就几条。

“莫言有意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写小说,莫言就是冲着诺贝尔文学奖去的,所以总是夸大事实,故意丑化中国”

“莫言得奖这个事,是西方某些势力推动后的结果,人家利用莫言和莫言的小说来抹黑中国”

“莫言不爱国”

……

术业有专攻,不要乱跟风:说说司马南评莫言“文学观”这件事

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莫言比司马南大一岁,70年代参军,从普通战士做到班长、干事、教员,在我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80年代初期,莫言和司马南一样以社会青年的身份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他的文学创作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发而不可收拾(不熟悉莫言作品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他的作品年表,我就不做赘述了。)。面对这样的一个人,你很难把什么丑化中国、不爱国之类的帽子扣到他的头上。

莫言在2012年拿了诺贝尔奖,这部《蛙》中的故事,莫言早在90年代就开始酝酿了,因为涉及题材比较敏感(涉及到了计划生育政策和乡村医生),直到2005年才开始正式开始写作。

莫言说:

“《蛙》的主角原型就是我的姑姑,在我的老家,姑姑这一辈子都是附近家喻户晓的接生婆,从18岁一直干到70岁,亲手接生的孩子有近万个,她走到哪里,熟悉她的人们都想迎接菩萨一样的人。我和哥哥、姐姐、女儿、女儿的女儿也都是姑姑接生下来的。”

认真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姑姑的一生际遇的感慨、深深的敬仰之情。对莫言感兴趣又没有读过他作品的朋友应该去读读这个故事,想必会对莫言其人的旧有印象发生一点改变。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母亲也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和莫言的姑姑一样,也是18岁就开始了接生事业,只不过我母亲后来经过进修,有了学历和执业资质,不是“乡村医生”而已。我也总想为母亲写点什么,但也绝不会去原原本本地写她的个人传记,毕竟在时代变迁之中,她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可以把她写成主人公,但不会只是为了写她而写她,我想,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一定会懂我的意思。

说到底,莫言只是在用文学领域的常规技法忠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罢了。

其实,这个事的起因源于莫言在某颁奖典礼上做演讲时说过的一段话。

“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术业有专攻,不要乱跟风:说说司马南评莫言“文学观”这件事

司马南在其自媒体视频中说道:

“他的文学观,我不赞同!谁说的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他透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大量渲染中国人的负面形象就对了?文学怎么就不可以歌颂社会的美好呢?歌颂美好与揭露黑暗的矛盾吗?”

其实这段话是莫言在2014年演讲时的节选,我们姑且不去论证其断章取义,单就这段话的字面理解也没什么问题,甚至可称精彩。真正的文学作品,本来就不是唱赞歌的工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记忆中的传世名篇,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史书、小说,有哪个是“歌功颂德型”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爱好者都知道,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会有大量的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的所谓“文学作品”,但大家可曾去思考过一个问题?

这些作品去哪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被人民遗忘了,就像尘沙一样,被埋葬在时间的长河当中,永远不会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我看来,这类寿命极短的文字几乎可以说是毫无价值。

术业有专攻,不要乱跟风:说说司马南评莫言“文学观”这件事

司马南有偷换概念之嫌

莫言是写小说的,我们自然要把重点放在小说本身,大家再想想,我们的四大名著是歌颂型的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个歌颂型的吗?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等针砭时弊的小说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就叫作“走进历史即永生”,尤其是在文学领域。

术业有专攻,不要乱跟风:说说司马南评莫言“文学观”这件事

著作等身:此书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前两天碰到一对在小区里纳凉的夫妇,算起来和他们相识也有十多年了。我和这位哥哥相处得很好,在一起喝过至少十几二十次酒。聊了几句,因为天儿实在太热,他干脆把短袖衬衫脱了,我发现他肚子上出现了好几个明显凸起的痦子。

我问这是新长出来的吗?大哥说是两年前出现的,没啥事。

嫂子倒是显得很“专业”,说了一堆的中医术语和解决方案,这倒是让我惊讶了。

她没有正式职业,怎么会懂这些事情?但转瞬也就想明白了,嫂子这两年在全职带孩子,偶尔会去小区里一个卖保健品直销的单位做兼职销售,不用问,这都是听课听来的。

术业有专攻,不要乱跟风:说说司马南评莫言“文学观”这件事

小区里的“养生课”

没有人会全知全能,包括才华横溢、知识储备强大的司马南也不例外。其实任何人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包括所学的专业)之外的事情的认知都有自己特殊的来源,比如普通人在医学知识上比较靠谱的来源一定是医生或者这个领域的专家,但绝不包括直销讲师和直销行业的销售材料,随便去知乎上看看相关的高赞文章也比这个靠谱。

这就叫做术业有专攻,您说对吗?

对那些跟风回帖的人提最后一个问题:你真的系统性地读过莫言的小说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