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马龙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被提出,近年来,伴随传感器和处理器等硬件成本大幅下降、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稳步发展、IPv6升级以及5G即将大规模应用等技术发展趋势,物联网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联网设备规模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公司、芯片制造企业、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等行业巨头,纷纷加大物联网研究和应用投入,在物联网生态的各层面发力布局,推进物联网加速渗透到生产、消费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据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达260亿,物联网市场规模超过1.9万亿美元,而IDC预测这一数字将达1.7万亿美元。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同样高速增长,“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十三五”期间,预计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由此可见,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到来。
物联网金融的意义“物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在业界尚缺乏统一定义,但其核心说到底离不开“物联网”和“金融”。
物联网本质上是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它集成了各种感知技术、人工智能和现代网络与自动化技术,解决了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智能互连,极大地拓展了传统互联网的连接范围,因而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自底向上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范围上既包括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和技术,也包括网络接入和传输技术,还包括后台提供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力,以及由底层支撑的各种应用。
“物联网金融”本质上是指“物联网+金融”的融合,即传统金融被物联网技术赋能,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全程感知客观环境和事件,提高获取大量真实数据的效率,打通线上线下各类数据,连接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在信息整合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使得主要面向和依靠“人”的传统金融服务,延伸拓展至可以面向并依赖“物”,主要体现在:
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物联网技术使得银行有条件随时随地掌握物品的形态、位置、空间、价值转换等信息,同时更为精细、动态地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传统金融要素进行“可视化管理”,从而有效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和不真实问题,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物联网还通过搭建点对点平台联通人与物,推进银行和客户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使得多方高效协同成为可能,从而大幅降低交易费用。
二是重构社会信用体系,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银行可利用物联网技术泛在化与客观化特点,深入识别追踪企业和个人的经营、交易、消费等行为,全面掌握企业或个人的实时资产状态、销售情况等信息,提升支撑信用体系的信息密度和维度,从而更加实时、全面、客观地开展客户信用评估,有利于破解中小微融资和动产融资等难题,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开启智能感知支付,加速打造智慧金融。物联网技术使得银行有能力感知消费者所处环境和自身状态,提供量身贴合的服务,同时依托物联网提供的更为真实和精确的信息,更好地控制风险。物联网及泛在移动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形态的改变,成为面向知识社会、以客户和客户体验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下一代创新的助推器,塑造智慧型金融。
四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变革经营管理模式。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已经为银行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物联网及泛在移动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助力银行业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业务流程,变革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
物联网金融应用场景近年来,商业银行已开展了局部的物联网金融应用试点和探索,如利用物联网进行访客跟踪管理,应用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进行实物资产和设备管理,依托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支付等,物联网技术在银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面向企业客户的应用
在面向企业客户的服务中,银行可通过传感器采集全面客观的数据,将资金、信息、实体相结合,构建三维立体的物联网金融模式,进一步降低风险,推进业务模式变革。比如:
小微企业融资。银行可运用物联网实时掌握其授信企业的采购渠道、原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情况以及用户的使用情况,可按需贷款、按进度放款,物联网还可帮助银行开展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预警,预防欺诈违约案件。
动产质押融资。传统业务模式中,银行往往无法对质押的动产做到全方位监控,而物联网的传感、导航和定位等技术将使物流环节(尤其是仓储和货运环节)变得可视化,银行可从时间、空间、物理状态量等维度全面感知和监控质押动产的存续状态和变化,以提高风控精细化水平。
供应链融资。在传统供应链场景下,核心企业一般只掌握其直接上下游企业的相关经营数据,如将物联网RFID和EPC等技术应用于供应链各环节,实时跟踪和监控供应链上的每一个零件、配件和产品数据,将打通上下游企业信息,有利于银行依托真实交易和实体行为,全面客观评估产业链条上各主体的信用状况。
服务“三农”。物联网传感器可及时获取农作物真实的生长环境和长势,使银行有条件自动化预测产量和预期收益,为农户提供合适的贷款和保险服务,或面向农户提供辅助农业种植的增值服务,促进农户生产效率提升,实现银行和客户的双赢。
2.面向个人客户的应用
物联网“连接万物”的理念与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移动化、便携性等的需要相契合,银行也具有利用物联网实时获取并分析客户数据来提升和改进服务品质的需要。在面向个人客户的服务中,利用物联网技术,银行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入口,将银行服务延伸并无缝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为客户打造随时、随地、随心的服务。比如:
智能穿戴设备和无感支付。基于内置无线射频或NFC(近场通信)模块的智能穿戴设备,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便捷的近场支付功能;停车场摄像头识别车辆车牌并关联银行账户实现停车缴费,为客户提供了顺畅及“无感”的支付体验。未来,物联网将深入个人消费领域,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智能和便捷的应用和体验。
基于位置的客户营销和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银行可获取客户的位置信息并提供服务,如获悉客户在商场购物,银行可向客户推送信用卡商品促销等营销信息,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客户消费场景中;又如在获悉客户抵达银行网点附近时,银行可利用ibeacon技术(苹果公司发布的一种基于低功耗蓝牙的通信协议)向客户推送自动排队或营销信息,改善客户体验。
智能家居金融服务。美国Capital One银行已经基于亚马逊Echo音箱率先提供了通过语音操作作为入口的银行交易功能,包括信用卡还款和支票账户等。
定制化保险。物联网技术将推动保险精准定价从而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并大幅提高保险业对风险的预期和预防能力,例如,利用车联网技术分析客户驾驶习惯并设计车险产品,利用智能家居技术设计财险产品,利用物联网穿戴设备设计人身险产品等。
3.面向银行内部管理的应用
银行在内部管理的各类应用场景中,合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有效解放人力,提升管理效能。比如:
实物资产管理。传统的资产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效率低下、错误率高、成本较高,同时难以及时更新、检索与追溯资产信息。物联网技术提供了基于二维码、RFID和定位与蜂窝网络等智能化的资产管理方式,比如,在资产出入库时采用基于RFID的解决方案,而在运输途中应用GPS+GSM或者LPWAN(低功耗广域网)的资产追踪解决方案,结合传感器技术和室内外定位技术以追踪资产的位置和状态。
智能安防。传统的安防工作大量依赖于人力,不仅事故处理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近年来涌现的门禁警报系统、烟感探测消防系统、视频监控安防系统、防爆安全检测系统等智能安防系统,可综合运用图像处理技术、监控技术和警报技术,实现迅速警报,从而降低损失。
物联网金融的挑战及应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物联网金融的应用前景将日益广阔。商业银行需要打造实时化和智能化的终端,构建场景化的产品服务体系,提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后台能力,进一步夯实物联网金融应用的基础。同时,商银行还需要配套推进自身的产品创新、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嵌入消费者日常生活或消费场景的实时、智能的个性化服务,满足消费者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需求。
虽然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持续经营及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进行物联网金融实践的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商业银行要深入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应用实践,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物联网金融应用场景仍需不断探索。当前,物联网金融应用处于局部试点和摸索的阶段,仍局限于实物资产管理、动产质押等少数领域,而物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和深入地应用,还需要逐步积累技术和业务实践经验,同时相应调整现行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更好地发挥物联网优势。
感知层芯片等核心技术是应用关键。虽则芯片等硬件成本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大幅下降,但不同的物联网金融应用场景对于芯片的需求各异,特定场景所需的专用芯片因难以具备产业规模效应而难以出现价格优势,同时,在当前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将面临技术选型风险,快速的技术更迭也会推高后期成本。
物联网平台建设策略需要审慎研究。物联网应用需要搭建物联网平台来管理联网接入设备、处理消息并提供后台服务能力,因此,商业银行要审慎研究并制定平台建设策略,如果选择自建平台模式,则要求银行能够长期投入人力和技术资源,持续跟踪研究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技术,前期投入较大;而选择引入行业内较为成熟的平台,虽然有利于快速抢占市场先机,但长远来看,在物联网供应商市场格局趋于稳定之后,银行可能面临技术更替的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不容忽视。银行业务运作中的关键一环是安全问题,而应用物联网技术,可能引发一些风险:如遭受网络攻击风险,非法入侵者可能利用智能设备的软硬件漏洞渗透进网络,绕过安全防护手段拦截或操纵信息;或者发动网络攻击,恶意干扰通信信号,入侵联网设备,造成关键敏感信息泄露,从而威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因此,物联网金融应用迫切需要重视立法,规范应用标准,加大信息安全防护力度,保障金融体系安全。
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为了更好地应用物联网技术,商业银行除了一如既往地深入推进技术架构转型,加强在分布式、云平台、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感知设备、5G等网络技术、边缘计算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同时强化物联网技术在银行业务场景的应用研究,培养业务和技术复合型人才,才能强化物联网金融应用构建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尤其是IPv6和5G加速推进等重大利好,物联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将进一步推动金融行业服务转型升级,提升金融业整体运转效率。物联网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必将催生更广泛的业务模式及应用场景创新,开拓金融行业新的竞争蓝海,推动全行业应用的进步,在落实国家战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满足多元化需求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从业务、技术、人才、市场、法律等各方面做好准备,满足物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订阅《金融电子化》《金融安防》《金融客服》
可登陆官方淘宝店铺:http://jrdzh.taobao.com
有疑问可拔打电话:010-88232440-858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