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从经济层面看,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促进作用。应该说,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才能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新时期,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引领建设文物保护机制,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合理的旅游利用,这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依托高校,通过创新学科理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来培养一批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人才,以满足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牡丹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牡丹江市,始建于1958年,经过6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之一。建校以来,学院秉承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图新”的大荒地精神,沿着“坚持一根主线,探索两条路径,推进三大战略,实施十项工程”的发展思路,坚持“稳定基础、提升质量,统筹兼顾、突出特色,强化绩效、促进节约”的基本方针,锐意改革,多措并举创新旅游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又兼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
完善课程体系
夯实育人基石
学院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旅游开发人才。一方面,构建文物遗产教育体系。文物遗产具有科学、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本身即是真实生动的教育素材,因此,学院积极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将文物遗产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化,使教与学、教与研有机统一,使文物遗产文化研究真正进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文化遗产教育。例如,学院积极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文物遗址鉴赏课程等,使学生全面认识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解文物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树立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思想。另一方面,完善多样化课程体系。学院根据旅游产业的实际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针对专业岗位、实际诉求等情况,将不同的学科进行合理结合,如外国语言、文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将其与旅游教育进行交叉融合,不断强化应用效果,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性的文化知识体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优化培养模式
唱响文化自信
一方面,开展院校联合培养模式。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将不同院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进行融合,在发现不足的同时将自身的教育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合作与互助的前提下共同实现理想的培养效果。近些年,学院积极创建与其他院校联合培养旅游开发人才模式,例如,开展合作办学,设立相关的办学机构或寻找切实可行的项目来进行旅游开发人才的培养,同时,采用跨校选课、培训交流、资源共享等手段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学院积极与相关部门接洽和商谈,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同时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扶持下积极建立专业度较高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筹备文物遗产旅游创新开发人才资源库。同时,学院与旅游组织开展合作培养模式,如通过合作提供远程网络咨询服务,到文物遗址、风景名胜、博物馆等进行进修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释放强大育人能力
教师队伍是旅游开发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在教师引进方面,学院加强专业把关,聘请知名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来校任教,并且要求新入职教师走上教学岗位之前先进入旅游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挂职实践。同时考虑到现阶段学校旅游专业教学的需求,学院还积极聘请旅游领域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指导教学,组成授课教师团队,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逐步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学院鼓励青年教师阶段性进入企业实践,增加一线实践经验,同时把有教学和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高度的教师送出去进行学历提升,多管齐下,不断完善学院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其对行业最新动态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姚雯雯)
《中国教育报》2021年02月08日第4版
作者:姚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