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在郑州
你记得多少?又遗忘了多少?
相信几乎每一个人
都能背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也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包含在号码里
但是你知道其他的数字什么意思吗?
你知道郑州的身份证为啥是4101开头吗?
(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河南省的省份代码是41哦!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7)第18位为校验码: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0,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此人的身份证就变成了19位,而19位的号码违反了国家标准,并且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也不承认19位的身份证号码。Ⅹ是罗马数字的10,用X来代替10,可以保证公民的身份证符合国家标准。
其实......
编码仅仅是按照地域来划分
并非按照各地的重要性排名
1字头的为华北,北京11、天津12、河北13、山西14、内蒙15
2字头的为东北,辽宁21、吉林22、黑龙江23
3字头的为华东,上海31、江苏32、浙江33、安徽34、福建35、江西36、山东37
4字头的为华中、华南,河南41、湖北42、湖南43、广东44、广西45、海南46
5字头的为西南,重庆50、四川51、贵州52、云南53、西藏54(重庆以前也是51,被提升为直辖市后变为50)
6字头的为西北,陕西61、甘肃62、青海63、宁夏64、新疆65
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限分为10年、20年、长期三种:
16周岁至25周岁的,发给有效期为10年的居民身份证;
26周岁至45周岁的,发给有效期为20年的居民身份证;
46周岁以上的,发给长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证。
证件有效期限从签发之日起计算。
根据16到25周岁有效期为10年的规定,一批小伙伴的身份证将在今年陆续到期,大家可以提前三个月到派出所办理。
岁月变迁
每一天
这个城市都在重写自己的面貌
房屋改建、街道扩张
身份证4101开头的郑州人
虽然这些你并不一定都经历过
但却能感受到
记忆中的一份情愫
那一年
郑州的电影院不仅仅只放映电影
还记得东方红影剧院吗?
白天演电影,晚上演戏剧
在当时那可是热闹所在!
印象最深的是《少林寺》上映的时候
影剧院放映机每天22小时放映
场场爆满
除了东方红
在上世纪80年代
中原影剧院也是相当火爆
那时候整个影剧院只有一个大厅
可同时容纳1200名观众
甩现在的电影院好几条街呢
不过,要说谁的规格最高
当属河南人民剧院
剧院始建于1953年,设施齐全
曾接待过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
也是接待外宾首长的地方
是河南省开庆祝会
和表彰先进工作者的地方
在当时,灰墙红顶的剧院显得异常雄伟
小时候的电影虽然种类不多
没有好莱坞大片、没有3D特效
但是那个感觉特别棒,特别开心!
那一年
作为绿城商战的“见证者”
老郑州的地标建筑二七宾馆
当时在省内乃至全国都久负盛名
这座宾馆1974年开建,
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情况下
用了短短8个月
一座8层高的楼宇便竣工!
与二七纪念塔为姊妹建筑
它在经历改革开放、
绿城商战等重大事件中
见证了前沿的商业脉动
一个商业范本的勃发兴衰
演绎的故事成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那一年
这个地方扬名中原
创造了郑州乃至中国商业
最耀眼的一段历史
相信很多老郑州人都去过这里:亚细亚
那时候每天有各种表演
还有摩托车队巡游
早上还没开门
等候的顾客就已经排上了长队
虽说现在的商场吃喝玩乐都有
比过去方便了许多
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大概是少了当年那般热情与激动了吧
那一年
位于大石桥的郑州图书馆老馆
1990年12月兴建
199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占地面积11240平方米
馆舍面积9699平方米
为郑州人提供了近23年文化阅读服务
很多郑州人都在这里借过书
老馆陪伴了一大批市民读者的成长岁月
陌生市民在这里通过阅读成为朋友
尤其是自修室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
互相请教学习
“说是精神殿堂一点不为过”
那一年
有句话叫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从1953年到1958年
在郑州西郊1万亩荒地上
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
一口气建起了五个国营大型棉纺织厂
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
像五姐妹一样
在棉纺路的北侧一字排开
当时棉纺路上到处都是外地人
排满了外地来等着拉货的卡车
连国棉厂周围的小旅馆里
都住满了外地前来买布的客商
就连厂里负责制订分配计划的主任家
都围着一批人,就等着能够分点计划
真可谓“一布难求”啊
在这条棉纺路上,曾经有过
“妮儿妮儿,快点长,长大以后去纱厂”的幸福憧憬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
它们记录了一代棉纺工人的骄傲与荣光
承载了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那一年
坐落于郑州华山路78号的
中国第二砂轮厂
1953年筹备处在武汉成立,同年9月迁至郑州
是亚洲最大的砂轮厂
据《二砂厂志》记载
二砂厂房、生产工艺、产品质量
都是按照东德标准进行的
建设期间,要求十分严格
各栋厂房内外经过精心设计
单层、弧形锯齿式屋顶
是二砂最大、最富有特色的厂房
其生产的白鸽牌磨具出口二十多个国家
后来市场低迷
厂房与车间吸引了一些本土艺术家入驻
便成为了二砂艺术区,号称郑州的“798”
那一年
我们住着老房子
邻居之间真是应了那句老话:
“远亲不如近邻”
那时候我们相互串门
有好吃的也会想着端一碗给邻居尝一尝
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充满乐趣
小时候放学回家
甩下书包就去找邻居家的孩子玩了
吵个架只要一颗大白兔奶糖就能和好
大家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去少年宫
狭小的巷子里到处回荡着我们的笑声
后来,当初的那些村庄渐渐都变成了城中村
不过,你还记得郑州的那些城中村吗?
“中原小香港”陈寨
毛主席视察过工作的燕庄
郑漂们的落脚点庙李
刘庄、高皇寨、孙八寨、
齐礼闫、东韩寨
……
回想起来真是满满的记忆啊
那一年
郑州有很多有名的老胡同
最有名可能就是“代书胡同”了
位于管城回族区管城街的西边
该街先由东向西延伸,而后拐弯向南走
整条胡同呈“厂”字形
代书胡同名字由来于“代书”
相传,这里住着一位姓巴的好心人
他是私塾先生出身,年纪老了
在家闲不住,谁家有红白喜事
写讣告、祭文、请柬等都请他代写
老先生也不收钱
到时候吃一顿酒席而已
后来地方法院建立,打官司的人多了
有人写诉状请律师代写
也有人请巴老先生写
再后来,此处聚集很多替写状纸的人
门前挂着“代书处”的牌子
代书处越来越多,便变成了“代书胡同”
除了代书胡同
郑州还有很多
充满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的胡同小街
主事胡同、五道胡同、南学街、
唐子巷、书院街、砖牌坊路、
南门西拐、阜民里
……
那一年
还记得那个推着二八大梁车穿街过巷
吆喝着卖芝麻糖的大爷吗?
车梁上挂着个锣鼓
走两步敲一下
再配上一声响亮的大嗓门:“谁要芝麻糖?”
身后总有一群小孩围着跑
那可是相当拉风呢!
当初的大爷如今已变成花甲老爷爷了吧
那一年
胡辣汤还是5毛钱1碗
配上油馍
能让我们美滋滋的吃一顿
那一年
郑州的发廊还没有Tony、Jack
也没有穿紧身裤尖头皮鞋
洗头的时候没有人要你办卡
剪完10块钱都要不了
那一年
我们都穿着花袄,带着碗兜
听老师的话排队过马路
那一年
我们参加学雷锋日
提着打气筒
在街上免费帮人打气儿
马路口主动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
那一年
大马路上没几台车
反倒是被隔离的慢车道上
人满为患
那一年
街头的公共电话是可以打通的
打电话的人不是谈业务的大老板
就是谈恋爱的大姑娘小伙子
那一年
在爸爸的老式单车上
肯定有一个你的专座
最喜欢爸妈这样推着去人民公园、二七广场走走
那一年
请人去泡个澡,搓个背
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泡完澡下盘棋切磋切磋可谓相当惬意
那一年
没有佳能,没有尼康
那时候的相机叫美能达
拍出来的个个都是素颜大美女
那一年
篮子都是手工活
每个都不一样,所以要精挑细选
那一年
看小人书是最大的娱乐活动
1分钱看一本小人书,一看就是一下午
现在翻翻家底
说不定还能找出几本小人书连环画来
那一年
搬着凳子在大门口写作业
奶奶坐在旁边给我扇着蒲扇
那一年
得到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能高兴很久
因为那是最大的荣誉
是一个学期对你最大的肯定
那一年
校门口用泡沫箱子装起来卖的老冰棍
成了我们童年记忆中夏天的味道
那一年
冰糖葫芦一串只要几毛钱
但就是觉得格外好吃
感觉之后再也没吃过那种味道了
那一年
我们能轻易地被大人的谎言骗到:
玩火会尿床、亲嘴儿就会生出小孩来
在屋子里面打伞以后就不长高
那一年
每次吃方便面的时候
都会直接把调料洒在里面
然后揉碎了倒在手里吃
那一年
天空是蓝的
小沟里的水是可以游泳的
………
那个年代的我们
不争不抢,吃饱喝足
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献给所有身份证4101开头的郑州人
光阴似箭一晃这么多年了
有些东西你是否快要遗忘了呢?
虽然现在生活节奏很快
社会的现实逼着我们头也不回
而且还要比别人更快的向前走
这种节奏以至于让我们更注重结果
让我们遗忘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过程
但是
请不要忘记自己那份初心
带上过去的美好前行
无论我们走再远
依旧是自己最爱的模样
来源:纷享郑州、网络等